一、网络平台配资
西周末年,周幽王因废嫡立庶,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,这一举动直接导致犬戎军队攻破了镐京。紧接着,旧贵族联合起来推举周平王继位,并迁都至洛邑以图东山再起。
西垂大夫秦襄公率军前来救援周王室,并护送周平王顺利抵达洛邑。为了答谢秦襄公的鼎力相助,周平王赐封其为诸侯,授予岐山以西的土地,建立起秦国。
自此,曾为商纣王宠臣的嬴姓赵氏家族正式成为周朝的一方诸侯,参与到了后来的春秋战国纷争之中。
令人难以预料的是,这个起初位于西陲偏远之地的秦国,竟然在五百年后完成了统一华夏的大业,成为一统天下的霸主。更让人惊诧的是,仅仅在秦国完成统一十三年后,底层百姓便掀起了如烈火燎原般的反抗浪潮,彻底掩埋了这个曾经的伟大帝国。
那么,在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?秦始皇究竟犯了哪些错误?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?
最近我重新研读了《资治通鉴》、《史记》以及现代研究资料,感悟颇多,总结出几个关键因素——秦制的历史惯性、秦始皇背负的历史包袱、统一战线的失败、人口危机、气候骤降和经济崩溃等。
展开剩余92%下面,我将用一篇详尽的长文与大家分享这些体会。
二、
说到秦国的崛起,离不开商鞅变法的巨大推动,我们就从这里说起。
公元前362年,秦献公去世,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。彼时,春秋战国战火纷飞,三家分晋、田氏代齐等大事陆续载入史册,各国均开始推行变法,以图强盛,准备在这乱世中谋得一席之地。
但秦国经历数十年内乱,国力急剧衰退。秦献公虽竭力止损,却无法扭转秦国颓势,以至于关东列国皆视秦人为蛮夷。
秦孝公回望祖先昔日雄风,面对落魄现实,不禁立下誓言——倾尽毕生精力,再造秦国辉煌。
次年,秦孝公发布诏书,言辞诚恳:“昔穆公修德行武,广地千里,诸侯毕贺,开业光明……今献公镇守边陲,欲复穆公旧业。吾念先君,痛心疾首。群臣若能献计强秦,必予高官重禄,分土封赏。”
秦孝公明确表示,只要有能者能强秦,必予丰厚回报,封地传子孙。
魏国中庶子卫鞅闻讯,借宠臣景监关系进入秦国,运用法家思想推行富国强兵之策,迅速崭露头角。
公元前359年,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,变法正式启动。卫鞅刚上任,便推出严厉法令:
全民编户齐民,推行连坐制度,鼓励群众互相揭发犯罪,告奸者奖赏,隐瞒者同罪。
立功者封官加爵,犯私利罪者严惩。
努力耕织者免税,偷奸耍滑者家产没收,妻儿沦为奴婢。
嬴姓宗室若无军功即除籍。
这套组合拳迅速将秦国从分散的部族状态转变为有序的军事国家,百姓只需务农和从军。
短短十年间,秦国实现了道不拾遗、山无盗贼的盛世。
公元前350年,卫鞅推行第二次变法,设31个县,统一度量衡,废井田开阡陌,更改税法,按照亩数纳税。
这次变法主要调整经济结构,确保财政稳定。
经过这两轮变法,秦国民众被严密组织,成了不可轻视的国家机器。
卫鞅亲自率兵击败魏国,迫使魏惠王迁都大梁,割让河西给秦。
卫鞅战功赫赫,获封十五座城邑,号称“商君”,兑现了秦孝公的承诺。
秦国因起点低,长期处于“人少地多”状态,反观三晋地区“人多地少”,大量三晋百姓迁入秦境,为秦国提供了充沛劳动力。
农业经济时代,人口增长带来生产力和经济规模提升。秦始皇继位时,秦国已粮仓遍野,粮食堆积如山。
郑国渠开凿后,4万顷盐碱地得以灌溉,亩产达一钟,秦国成为沃野千里、无凶年的超级强国。
经济腾飞同时,秦国也频频利用战机扩张领土。
秦孝公时期,卫鞅东征魏国,恢复河西,奠定秦国西南防御优势。
秦惠文王时期,重心转向南方,司马错征服蜀地,掌控长江黄河上游,夺取汉中,扩展至江汉地区。
史书记载:“蜀既属秦,秦以益强,厚富,轻诸侯。”
秦武王仅五年,在韩攻占宜阳,打开进中原通路,秦国东进战略正式确立。
秦昭襄王统治五十六年,任用白起等名将连破韩魏联军,长平战役灭赵,洛阳灭周,几乎占据第二阶梯地理优势。
当时人称:“秦为大鸟,负海内而处,东面而立,左臂据赵之西南,右臂搏楚之鄢郢,鹰击韩魏,垂头中国。”
经过数百年军事扩张和经济积累,秦始皇终于一举横扫六国,统一华夏。
秦国的辉煌功业,得益于历代秦王的接力努力和商鞅变法的深厚根基。
三、
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面临重要决策:实行分封还是郡县制?
当时看来,两者并不冲突。
秦国主推郡县制,但山东六国亦设郡县,如赵武灵王设云中、雁门、代郡。
山东六国分封宗室贵族,秦国亦封赏宗室和功臣,如商鞅封十五座城,张仪为武信君,吕不韦封文信侯,嫪毐封长信侯。
战国时代,此类封赏司空见惯。
公元前221年,秦灭齐,丞相王绾建议封秦始皇儿子为王,镇守远方边陲。
王绾代表朝野主流意见,认为咸阳朝廷难以直接管理边远,藩王为皇权代理人更有效。
然而廷尉李斯反对,举周朝分封导致诸侯混战为例,主张只用郡县制。
秦始皇支持李斯,坚决废除分封制。
七年后,博士淳于越复提分封建议,李斯再次反驳,秦始皇继续站在李斯一边。
那么不封藩王,儿子们是否有食邑和职务?
秦惠文王弟弟樗里疾封为严君,任右丞相;昭襄王封公子芾、悝为诸侯四贵。
但秦始皇时期,二十多子无食邑无职务,嬴姓宗室消失于史册。
连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也难得封侯,王翦打楚前吐槽:“有功终不得封侯。”
秦始皇废分封、压宗室、抑功臣,表面是制度信仰,实则有深层原因——对分封制不满、对嬴姓宗室不信任、对大臣防备严厉。
秦朝分封弊端亲眼目睹,诸侯间征战无休,生灵涂炭。
嬴姓宗室内部权力争斗激烈,如严君樗里疾与宣太后拥立公子芾争位,公子芾悝专政导致乱象,长安君成蟜谋反险害秦始皇。
功臣吕不韦、嫪毐更是反面教材。
秦始皇天生多疑,经历诸多风波,难信藩王宗室功臣,担忧其颠覆政权和自身地位。
沉重历史包袱使秦始皇无法放松戒心。
故而他废分封、打压宗室、贬低功臣,集权于己,实行空前独裁。
这也导致宗室功臣未能从统一华夏中获得丰厚利益,除精神荣耀外难获认同。
但藩王宗室功臣虽权力争夺激烈,遇外敌时又能团结保国,天然是秦始皇潜在盟友。
秦始皇因历史包袱排斥他们,虽暂时掌权,却牺牲了政权稳定的基础。
唯有李斯迎合秦始皇心意,成为宠臣,位居丞相。
从此看,秦始皇权力根基实则脆弱。
对此,秦始皇想出两招:
一是李斯建议的焚书坑儒,以吏为师,统一思想,培养忠于郡县制的新生代官员,构建接班梯队,规划二十年后官员队伍。
二是与六国旧贵族结盟。
统一过程中,秦始皇未大规模清洗六国旧贵族,统一后迁徙十二万户豪族到咸阳严密监控。
六国数百年宗室、公卿、大夫、将军远超此数,中层官吏地主多留故地。
例如王贲灭魏,秦始皇问安陵君是否愿以五百里地交换安陵君不愿,秦始皇尊重其意,无强征。
此类宽容应为政治策略。
因此,六国经济社会结构保留,贵族地主地位稳固。
秦始皇期待以最小代价平定六国,借旧贵族力量弥补藩王宗室缺位,稳固政权。
实事求是,这两招可行,但需二十年稳定过渡,新旧更替。
然而秦始皇很快遇到新难题,历史周期律的冲击使其布局崩溃。
四、
公元前219年起,秦始皇开始东巡各郡县,十年如一日,长途跋涉,疲惫不堪。
他此举除炫耀军威,也意在用皇帝尊号代替藩王守边,维系中央统治,度过二十年过渡期。
巡游中,他察觉一个严峻问题——人口压力巨大。
秦国十年统一,战事短暂,人口损失少,约三千万多,人口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,江南未开发,边陲人口稀少。
秦始皇未大规模清洗六国旧贵族,旧经济社会结构未变,旧贵族地主占地多,农民多无地或少地。
统一不足十年,秦国即出现“人多地少”的严重矛盾,历史周期律的晚期症状显现。
秦始皇如跑步进入ICU。
他虽千古一帝,却开始与历史周期律较劲,试图用自身方式解决。
公元前216年,他发布诏令“使黔首自实田”,即让百姓自行申报田亩,由郡县核实作为税基。
此举利于财政,但实质是土地确权,放弃重新分配,承认旧贵族地主利益。
无地农民怎么办?
秦始皇选择开疆拓土。
公元前215年,派蒙恬率三十万军北抵匈奴,夺河套良田,设44县,迁移大量黄河流域人口。
公元前214年,征发赘婿商人为兵征讨岭南,设桂林、南海、象郡,迁徙五十万人屯守。
公元前213年,征发犯官和罪犯筑长城,镇压南越。
公元前211年,迁移北河榆中三万家,人人晋升爵位。
移民迁徙外,秦始皇征发数十万劳力修筑长城、阿房宫、骊山陵等工程,数百万青壮年参与。
这期间秦始皇形象由“精明强干”转变为“暴君”,因大量征劳消耗民力,试图缓解土地人口矛盾。
此举一举多得:戍边护国,满足个人奢享,且减少人口。
细心者可见,秦始皇处理历史周期律的方式是军国主义的——以战争和人口消耗缓解矛盾。
两千年前,秦始皇已认知历史周期律并尝试应对,显示其帝王之才。
但此法注定失败。
生产力低下,战争消耗巨大,工程阻碍农业,财政捉襟见肘。
农民负担加重,逃荒蜂拥,田地荒芜。
天灾加剧困境。
公元前212年起,气温骤降1.5度。
虽仍处暖期,此时正逢动荡,农耕脆弱遭重击,粮食减产严重。
许多地区颗粒无收,民众饥荒,甚至吃种子自救,惨烈景象遍地。
秦国经济崩溃,郡县体制逐渐瓦解。
五、
秦国历史脉络至此清晰可见。
商鞅变法塑造了强大国家机器,人民被严格组织,实现精准火力投送。
秦六代君主继往开来,最终统一华夏。
商鞅的制度为秦始皇解决历史周期律提供了制度基础。
然而,二者结合,最终带来灾难。
秦始皇因个人因素废除分封,打压宗室,抑制功臣,极端集权。
他面对国家大事,除了李斯,无一可信谋士,无稳定班底。
郡县官员缺乏监督和素质,执法粗暴,加剧民怨。
六国旧贵族怀故土情怀,统战失败。
张良博浪沙刺杀和儒生泰山议论,皆显示秦始皇统战破产。
统御乱世的孤独君王,这便是秦始皇。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驾崩于沙丘。
时间巧合,若早死五年,无与历史周期律抗争,或许成为圣人;若晚死三年,或可与刘邦会面。
但偏偏在此时,他带着毁誉参半的名声离世,既无神格加冕,亦未获封为唐玄宗式的盛世皇帝。
他亲手将秦国推向极端,酿成孤家寡人境地,造成经济崩溃与民怨沸腾。
这沉重包袱,落到了年少无知的秦二世身上。
秦二世苦苦承受:“最终还是我一人扛下所有。”
而秦始皇、秦二世的所作所为,冥冥中为刘邦崛起铺路。
刘邦如黑马网络平台配资,在废墟中崛起,建立四百年大汉王朝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